2011年10月19日 星期三




「到底是虧欠多一些,還是害怕多一些?」

老是問自己一堆自己早就知道答案的問題
可是總是會希望在某次能夠聽到不同的答案
於是就這樣一次又一次的重複問著相同的問題
那麼你一定想確定你猜得對不對,讓我們來確定一下答案
我的答案是:「害怕多一些。」

突然又想再看一次Lost in translation,不過現在不在我手上
很想再次看看什麼是迷失的感覺
想試著從電影裡面找尋有沒有自己的現況
這像什麼?這就像一堆人聽情歌,然後都說歌詞好像在描寫當下的他一樣
而這差別在於我只是從電影裡面尋找

為什麼從電影找,而不從歌曲找?只能說電影給的太過深刻
另一個原因是,我知道的歌實在不多,至少和我同輩的人相比是這樣

我一直很好奇,為什麼電影會好看?
為什麼電影的主角們總是何其幸運的相知相遇?
後來想想,其實這不是很理所當然的事情嗎
他們也不過就是照著安排好的劇本下去排演,根本沒有所謂幸運

換個角度來看,沒有被刻意安排過的人生,想必過得都不如意
但也正因為如此,才更自在
那如果想過著順遂些呢?想當然爾必須透過某種程度的安排
安排的人可以是別人,也可以是自己
怎麼自己安排?想想前一篇講得Compiler的觀念就懂了

今天在校園騎腳踏車亂晃時,經過了法學院的門口
我在想,這個學院裡面的人,有一部分會成為律師
而他們最擅長的,我猜想應該會是辯論
我室友剛好是法學院的學生,他給我的答案卻是否定的
這讓我覺得有些錯愕,我一直以為法學院會去培養學生口才和辯論技巧

不過不管是否會強化辯論這點,我想提的是我聯想到「辯論」這東西
我總覺得「辯論」這東西,一直在針對一些無法量化的事物進行爭辯
我的想法是:「何必要有這東西,全部量化不就好了?」
當然,現實有很多東西是無法量化的,這點你我都明白

可以量化的東西,我們通常會對他訂定一個標準
在標準範圍內稱為正確,超出標準則稱為錯誤
而無法量化的東西就不存在所謂標準,自然也沒有對錯
既然都沒有對錯之分,那麼「辯論」這件事的存在便顯得毫無意義

前兩天和朋友聊天,聊了很多以後的事情
包括工作、賺錢、人生規劃,甚至錢賺夠了要做什麼
當然也提到有沒有想要去國外工作的事情
老實說,我會想去國外工作
不過在那之前,我想先把既有的罣礙一掃而空,到了國外才能無牽無掛

沒有留言:

「那麼愛去哪裡了?」−太空孤航「哈奴斯」 去年十一月多,我看到一個介紹黑洞的影片 老實說,裡面絕大部分的內容都是我所知道,也理解的 只是有一個部分,又重新觸動了我,讓我重新思考一件事情 而那件事,是關於物質進入黑洞的過程 在視界事件之前,光與物質皆有逃脫的機會 一旦過了那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