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3日 星期日



「那麼愛去哪裡了?」−太空孤航「哈奴斯」

去年十一月多,我看到一個介紹黑洞的影片
老實說,裡面絕大部分的內容都是我所知道,也理解的
只是有一個部分,又重新觸動了我,讓我重新思考一件事情
而那件事,是關於物質進入黑洞的過程

在視界事件之前,光與物質皆有逃脫的機會
一旦過了那個點,便再也沒有回頭的可能
物質將被引力影響,拉伸延長成義大利麵的樣子,然後墜入奇點
我們不考慮黑洞內部,到底是奇點還是奇環
當然也不考慮從視界事件外面看進去的角度,我想討論的只有「拉伸」行為

這像是在寫程式時,我們要傳遞資料至不同端點時會做的事情
可以說它是Serializer或是Marshaller,,都是將資料轉換成字元陣列
如果黑洞是Serializer或Marshaller,那當前人類假設的白洞,便不在奇點另一頭
依照寫程式的習慣,通常會遵守單一職責原則設計
也就是說,當黑洞的功能是Serializer或Marshaller,它便不具有IO的功能
可是在白洞的概念上,卻是IO

當然不是說不能這樣設計,而是當系統複雜時,依循某些準則設計會比較好維護
系統簡單時,那就不用使用過多的準則,簡單做就可以
但如果是這樣,是否又意味著這個宇宙被創造之初,就是以簡單的概念存在呢?
那麼為什麼至今人類仍然對這個宇宙幾乎可以說是一無所知?
是因為我們把它們想的複雜了?又或著是什麼?


2021年11月8日 星期一



活到現在,老實說不清楚幾個年頭了
只知道三十多,但是詳細的數字卻不是那麼清楚
到底是不在乎,還是沒在數,我也不是那麼分得明了
以前,很習慣把所有事情分界清楚,沒有模糊的空間
現在卻沒辦法再那麼分明,也不知道模糊了多久
只知道發現到的時候,已經是那個樣子了

最近,又面臨了換工作這件事
和以往不太一樣的是,這並不是一份自己想去的地方
畢竟有一些自己完全不能接受的點
只是,好像短時間內也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了
也不能就這樣一直待業下去,心會很慌
再加上我也不習慣銀行沒有進帳,帳單卻一直出現的樣子

突然,我好像明白了那些人,那些對未來覺得迷茫的人
在換下份工作時,我找了三四個月,唯一拿到的就只有那麼一份
有那麼幾個禮拜,我晚上上了床,反來覆去,又爬起床看工作
可是看來看去,就也還是那幾間公司,並沒有因為多刷新頁面而有新工作
我很焦慮,因為我拿到了唯一一間我最不想去的公司

其實,也不能說我沒拿到其他間的工作
只是一部分太遠,另一部分開的薪水太低,低到沒得商量的那種
然後就在這樣的情況下,被迫接受這份工作
我知道我一定會不習慣,所以整件事讓我覺得很煩心
也讓我對於未來感到沒那麼穩定
不穩定的點很多,像是這份工作能做多久?或是我如果要離開又能去哪?
又或者是我能不能在討厭這份工作情況下把事情做法?
總之,這份工作讓我看不見未來
又或者更正確地說,我沒有辦法看見未來會是什麼樣子,又會怎麼走

2020年10月6日 星期二



最近又開始興起了寫故事的念頭,又或是說這種想法一直都在 
只是一直沒有力氣坐在電腦前面,一個字一個字的把它寫出來
又或是說會為自己找一堆藉口,藉故讓自己不去做這些事

我喜歡的故事,總是要充滿矛盾、衝突以及死亡
死亡的種類有很多,有病死、老死,也有意外死的
可故事裡頭的死,最吸引我的只有犧牲和詐死這兩種
犧牲的往往都是在故事接近結尾的時候,而詐死卻剛好相反
當然,也有透過表象的犧牲來詐死,這種類型的又更有趣,只是目前沒看到多少

可是有個問題是這樣,人生充滿矛盾和衝突還有死亡,但我卻不怎麼喜歡
人生是故事嗎?如果你正在經歷,對你一定不是,但對別人而言就是個故事了
所以多數人都不太喜歡自己的人生,反倒羨慕他人的人生
但是羨慕也是有條件的,因為我們看到他最後的結果是好的
便會覺得他之前經歷的是豐富自己人生故事的一部分,反倒覺得是種歷經滄桑的榮耀

很多時候,又或是說幾乎所有時候,我們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有時候,不是不想多考慮一步,又更甚之考慮兩步
而是變數太多,而能掌握的又太少。即便算了三步,最終可能還會倒退一步,這就是現實
走一步算一步,正是接受了現實,又或者說是屈服

應該這樣問,我們應該選擇屈服或是接受嗎?
如果這個問題問我,我的回答是:我們只能這樣選擇。
一定有人會問為什麼,這跟我對世界的認知有關
在末日預言這部電影中,尼可拉斯凱吉在當天文學老師講了一段「決定論」
我一直不知道這種理論的存在,直到我看了這部電影

而這個理論和我的想法很類似,其實一切都已經決定好,任何人事物都沒有努力的空間
結果已經擺在那裡,只是你要到特定的時間點才看得到特定的結果
至於到特定時間點之前,你做的任何事情都會符合前往該結果的路徑
有人會說:這不就是命運論嗎?
如果就結果去看的話,命運論和決定論一樣沒錯,但如果從定義的角度去看,就不太一樣了

2020年1月1日 星期三




又一個年過去了,我不知道自己跟過去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只知道自己這年喝了一些酒,胖了幾公斤,換了工作
當大家都在說新年快樂的時候,我在想的是為什麼一年就只有快樂那麼一天?
與其一年只說那麼一次新年快樂,我倒是希望每天都可以開心

以前覺得酒苦,所以酒不下肚
現在覺得人生苦,所以猜著酒應該沒那麼苦了
喝了幾口,還是發現苦味依舊
看起來對我來說,好像沒有什麼東西是會改變的
所以,我的人生其實沒有比以前來得苦嗎?

總覺得人越活越久,總是會有些東西應該要發芽長大的
可是我好像跟以前一樣,什麼都沒有變過
突然在想時間對我到底有沒有意義?
與其說是時間,不如說這世間經過了那麼一段時間,對我卻像什麼都沒變過
到底是世間沒變過,還是我跟著變,所以覺得一切沒變過?

這個問題就像兩個以相同速度,相同方向行徑的物體
兩個物體看彼此都像不動,但卻有兩種狀況,一個是兩個完全靜止
另一個則是兩個以等速度行徑,可是他們卻是無法辨別的
就像你在一個密閉的環境,突然讓你浮在半空
你到底是在太空中,還是在地球上遇到電梯失重掉落呢?

越到夜深人靜,我才越能體會別人對我的形容:「你的背影總是看起來很孤單。」

2018年12月16日 星期日


這兩天我重新想了一下關於物極必反的概念
概念是沒有錯的,可是我思考的問題是我之前所舉的例子
例如:喜極而泣、悲極而歡之類的
所以物極必反,表示正向超越了極限,會呈現反向,反之亦然
以「喜極而泣」這個例子而言,問題出於「開心和悲傷為什麼是相反的情緒」

這就是我的問題,為什麼開心和悲傷是相反的?
為什麼「忿怒與悲傷」、「開心與嫉妒」或是「無奈和興奮」卻不是相反的情緒?
我們到底是怎麼去定義情緒這件事的?
抑或是「喜極而泣」只是一種現象,而不是一種物極必反的實例?

仔細思考一下,所謂的喜,就是高興、開心的意思
當高興到了極限的時候,必然會變成「非高興」
也就是所以不是高興的情緒都會被視為「非高興」
那悲傷是高興嗎?不是,所以它也歸類到「非高興」的群組
可是這樣看起來,「喜極而泣」還是屬於物極必反的表現
只是悲傷並不是「高興」的物極必反的全部,而是其中一種而已
畢竟所有非高興的情緒都可以是高興的物極必反

當我這樣做結論的時候,我又看到一個故事,一個莫比烏斯環的故事
我又問了自己一個問題:「物極一定必反嗎?」
因為沒有極限、盡頭,自然不會有極點,更沒辦法超越極點,產生反向的表現

2018年7月22日 星期日


剛剛在打掃家裡的時候,腦中突然閃過一個名詞,叫「五迷」
是現在人對於五月天歌迷的一種簡稱方式
我不是,我對五月天沒興趣,即使他們從我唸國中的時候就存在了
小時候會聽他們的歌,會喜歡聽是因為有共鳴

五月天賣的是一種叫做「青春」的東西。賣給誰呢?主要客群是「五迷」
可是這樣說,還是太過籠統,因為我並沒有去定義五迷倒底是一群怎樣的存在
只是單純的說了一個名詞,就像我說:「我們的產品主要是賣給男性」
「男性」我們明白,可到底是哪類型的男性?是年紀大的?有錢的?或是特定職業的?
所以我需要去定義,定義得越清楚,就不容易混淆

在定義之前,先討論一個問題。數學有哪些證明方式?
正常情況下有三種:直接證明、反證和數學歸納法
我們是否能套用在定義上?就是我們藉由所賣的產品,來推論是什麼樣的客群會購買
也就是所謂的反向定義法
如果我們一開始就直接去定義「五迷」,那就是直接定義法

前面提到,他們賣的是青春,這東西會讓你對「青春」的話題產生共鳴或是回憶
這沒什麼不好,也沒什麼不對。就像有人看暮光之城看到感動落淚,也有人覺得很無聊一樣
會產生共鳴的情況,多數是人剛好處於那個情境
這情況就跟聲音與物體產生共振是相同道理,在特定頻率下以更大的振幅產生震動

會與青春產生共鳴的,有哪些人呢?必須是得經歷過青春的那些人,可誰沒有呢?是吧
按照這個理論來說,所有人都是「五迷」,不會有例外
是每個人都對五月天有共鳴嗎?沒有。所以嚴格的說,只有「有五月天陪過青春」的那些人
經過了第一階段的過濾,得到了一筆答案。可是這是確切的分類嗎?不是。
按照的過濾,理論上我應該也是被歸類在裡面,可是我對五月天一點感覺都沒有
可是你問我,上面提到我會聽他們的歌。是啊,是小時候,我沒說現在還是
所以第一次的過濾,還不是最真實的數據,我們再繼續分析

五月天陪過的青春應該也有十多年了,有些小孩都變大人了,當然還有一部分是小孩
小孩還在青春時,共鳴容易。大人呢?
大人總有很多現實要面對,有時候面對的多了,自己都不是自己了
可是這些大人沒有青春嗎?有啊,可是五月天對他們而言,應該要是回憶,而非共鳴
為什麼用應該?因為還是有大人會對五月天產生共鳴,所以用「應該」是理論上的意思
而當共鳴變成了回憶時,就失去共振的效果了

可是,還是有一部分的大人處於共鳴中,我們還沒歸納出結論
那到底,我們應該如何是歸納這些人呢?
在歸納之前,先提一個之前在新聞看到的故事,那是一個日本小學生寫的詩
詩的內容大致如下:

當鹿看見了獅子,本能害怕得想要逃走,於是牠逃走了
可是為什麼我們人總是被教導著,必須去面對自己所害怕的事物?

大人也會有不想成為大人的時候,大人不想成為大人該怎麼辦?逃避啊
通常,人總會逃去充滿自己回憶的地方,或是乾脆捨棄大人的包袱變成孩童
而回到了孩童,他們想起自己的青春,想起的就是當年與自己產生共鳴的五月天
逃避沒什麼不好,不逃避是一件奇怪的事情,就像那個日本小學生講的一樣

如果是我要逃避,我會逃去哪?我小時候的的共鳴是什麼?
我唯一想得到的是布袋戲,它陪伴我長大。不過更正確的說,是它讓我長大
每個角色,每個故事,經過仔細思考都能讓人成長
我在看布袋戲的過程,和這些角色、事件一同做了選擇
可惜我只能看到他們選擇的結果,而不能看到我的,畢竟不是每次我的選擇都和他們一樣

2018年7月21日 星期六


在很久之前,以素還真和寂寞侯要殺六禍蒼龍的那個時期
那時我覺得,寂寞侯做了對的事。你問我哪件事做對了?就是讓三口劍自殺那件事
而那時我也覺得,要做就要做的百分之百的成功率,沒有任何人可以承受失敗的結果
所以從那時候起,我一直覺得自己的想法跟寂寞侯比較接近
可是,這個狀況只到剛剛為止

我剛剛在思考一個問題,一個老問題,為什麼霹靂布袋戲總要有那麼多悲劇
三口劍和月神、劍之初和玉辭心、霽無瑕和殊十二、妖應封光和殢無傷,諸如此類不可勝數
於是我想創在一個角色在裡面,一個可以拯救或是避免悲劇的角色存在
原本的想法,是一個不加入正道維護武林,也不涉入霸權爭奪的角色
可後來想想,如果今天成全了霽無瑕和殊十二,魔佛沒消滅終究是後患,正道會說你不是
再來,如果成全的三口劍和月神,萬一六禍蒼龍國運沒斷,正道也會說你不是
不過剛好的是,我一時間找不到成全哪一對會讓反派說這個角色不是的

不管想救人還是想成全,看起來都不免要涉入
而已經涉入,也一直試圖拯救和避免悲劇的角色,就是素還真了

很奇妙,很多事情繞了一大圈,又回到了原點
寂寞侯和素還真在做事策略是完全迥異的
一個是犧牲一切,也要百分之百的成功。一個則是為保全一切,同時試圖提高成功率
多年前,我覺得我是前者。多年後我發現我是後者
到底是多年前的我沒想清楚,還是多年後的我改變了思維?我不知道答案

「那麼愛去哪裡了?」−太空孤航「哈奴斯」 去年十一月多,我看到一個介紹黑洞的影片 老實說,裡面絕大部分的內容都是我所知道,也理解的 只是有一個部分,又重新觸動了我,讓我重新思考一件事情 而那件事,是關於物質進入黑洞的過程 在視界事件之前,光與物質皆有逃脫的機會 一旦過了那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