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1日 星期一


「你覺得我是一個怎樣的人?」
『沒有解決敵人之前,就算是死,也會從地獄爬回來的人。』

昨天回台北掃墓,是個艷陽高照的日子
墓上,也是一片雜草叢生
用鐮刀除草的同時,左腕也被樹枝割傷
其實頗痛,不過基本上不碰也就沒事

表哥也回家跟我們吃飯,順便發個喜帖
老實說,這句話應該是反過來比較正確
我和他也談了很多關於研究所的事情
對他來說是過去,對我則是現在進行式
畢竟是過來人,不自覺的對於某些東西會相當有默契

這個喜宴,辦在4/1,台北
意指我當天人會在台北,而不會出現在嘉義或是台中
雖然如此,老闆還是忘了我4/1早已經請假
還寄信通知我要參與新專題生的題目建議Meeting
事後還跑去找老闆再請一次假

昨天下午,拿出了幾十年前的舊照片
翻著我爸媽、姑姑、奶奶都還很年輕的時候
甚至看到表哥表姐剛出生沒多久的樣子
至於我,那時的照片上我爸媽還沒結婚,這樣就可得知了

結婚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或是說,結婚要抱著什麼樣的心情?
抑或,結婚前後又該做些什麼事?
這讓我想到「未知就是恐懼的來源」這個理論,又是我以前提出的
不過,重複的東西就別提太多次了

質與量,哪個會比較優先?
我想多數人都會認為質比較優先
而我,則是先看物品的種類才會決定質與量的優先
拿鑽石來說好了,當有一顆價值五億的鑽石,和一千顆五百萬的鑽石,哪個總價值高?
簡單來說,對我來說高單價的物品,重量。反之重質

那麼,沒有實體的東西要如何選擇質與量,好比說「心意」這東西
是應該全心全意的對一個人好,還是平均這些心意給很多很多人?
然後這時候就會有人說:「用比例分就好了,為什麼一定要全部或是平均?」
是啊,為什麼呢一定要平均或是全部呢?我也相當好奇
為什麼只能這麼極端,卻找不到中間可以稍微模糊的地方

曾經,我寫過這個一副句子:
「人生進退兩難,進尤難,退更難。何取弱水三千,非盡取,則莫取。」
第一段是寫即便前路再難,我也不會選擇退路
而第二段則是對於心儀之人所採取的極端行為
若不能將自己所想要的所有人納為己有,則一概不取
而這個「取」字,弦外音為「娶」字

就現在看來,我還是老樣子,沒變
看來不管經過多少年,用來描寫自己的句子,始終和任何時刻的我都相當吻合

泰山:「在成為一個男人前,得先流過幾次眼淚。」

2011年3月9日 星期三


「武士的刀不是用來收在刀銷裡的,而是應該收在自我的靈魂中。」

還記得我曾提過我從「我沒有愛」到「我不知道愛」這件事
我試著去找到關於「愛」的知識
而這種東西,並不會有書去記載這類的東西
於是,我把腦筋動到了交往的男女身上

我問了分別問了兩個人同樣的問題:「你覺得什麼是愛?」
很不幸的是,兩個人的答案並不一樣
既然答案不一樣,表示「他們也不懂什麼是愛」
為什麼我會得出這樣的結論?

試想,懂得加法的人必然有辦法解決任何關於加法的問題
而且必能得到固定的答案,只是計算的時間長短而已
可是,這不是一個計算問題,而是一個知識的問題
這個問題不需計算,理論上若是懂「愛」,給出的答案必然也是一種
事實證明,他們也不懂愛

或許你會覺得我的取樣過少,單憑一對情侶得到的結果未免太武斷
你可以去嘗試看看,問問你身邊的戀人同樣的問題,而且要分開問
得到兩個不同的答案的機率是非常高的
因此,在這樣的結論下,我產生了一個疑問:

「不懂愛的人,你們怎麼會在一起?」

對,明明就不懂愛,你們又是抱著什麼心態向對方說「我愛你」這句話?
對,明明就不懂愛,你們又是如何愛對方?
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而且從來沒有人去注意過
然後每對情侶都可以很自然的「愛」在一起
這在我眼裡看來相當諷刺,因為他們根本就不懂

再想想,一個不懂微積分的人,要如何用微積分?
四個字回答你:「無從用起。」
可是現在很多人都在玩,而且還玩得很開心
然後他們發現卡住的時候,就開始求救了
例如:「女朋友不理我」、「男朋友要跟我分手」之類的問題產生了

抱歉,我只有兩個字做回應:「活該。」
不懂也敢亂碰,我真的只能稱讚那些人「有勇無謀」或是「找死」而已
也許它像數學一樣有公式可解,可是沒人去瞭解
遇到問題就像無頭蒼蠅亂走亂闖,以為能得到一個滿意的答案
不幸的是,每個人都只是憑「經驗」回答你,而不是憑「知識」回答你

憑藉經驗的回答,或許有幾成機率會是正確的
可是又有幾人能保證,每個人都會落在那正確的機率內?
而且既然是機率性的正確,那就是在賭博
寂寞侯曾說:「我不做沒有百分之百把握的事。」,我也是
不過你如果想拿自己做賭注的話,請自便,當然後果也是自負

愛形同火,不懂愛而去愛,就像不懂火的特性而玩火
引火自焚也只是遲早的事情,而人們都在做
人啊,能不能不要對「愛」如此無知呢?

「其實人要長大是很簡單的,不過要隨時保持孩子般凡事去享受的心卻很困難。」

2011年3月8日 星期二


「無所謂的小事反而很難忘記。」

我發現很多事情都可以在預料之中,尤其是不好的事
就像之前預期要把小說寫完,當然那時候我也說不知道什麼時候的事情了
果然一延再延,就跟自己的研究一樣
可是我卻從來沒想過延畢這回事,這表示我想準時畢業

或許念理工這行的,總是會注意到很多細節
但這並不是天生就會注意到那些事情
因為科學沒辦法一下子建立很大的存在,必須小部份的拼湊而成
然而,卻發現那一小部份,依舊是個很大的架構,又必須在切割
一直切到有辦法實做或是證明為止,才有辦法開始建構其他部份

不過也不能說每個念理工的都是這樣,這只是一種職業病
所以也是有人沒有這種病,當然得到這種病是好是壞,那就不一定了
如果還記得我說過什麼,就知道為什麼了

另外,念理工的還有一個習慣,就是很多事情都要有「前因後果」
也因此在寫報告的時候,會出現很多的「因為」、「所以」
或是「然後」、「接著」之類的詞句,這很常見
畢竟他們必須說明過程,然後才能導出結果
這種感覺,我在現實中想不到什麼例子,就不舉例了

以前看過有人寫了一些很有趣的東西
像是:「Believe(相信)中也藏著著Lie(謊言)」之類的
如果要我來寫這類的詞句的話,我只想得到兩個
第一:「Begin(開始)都會有個Be(做)」
第二:「Legend(傳說)最終都存在著End(結束)」

第二個讓我的感觸最為深刻,這個是看完布袋戲讓我聯想到的
軍神源武藏說:「傳說就是用來給人打破的。」
而「打破」又是一種象徵性的結束,換成英文也是剛好而已
至於第一句,只是一個臨時想到的

傳說是什麼?我沒有標準答案
只知道那是人們口耳相傳,一個讓人敬畏的人或是故事
可是遇到的機率又是多少?老實說也沒人知道
就算遇到了,當下或許也不知道那就是自己所知道的「傳說」

當我只有一個人,我只會越走越快
而身邊有人時,我必須配合他們的腳步來行走
可是那違背了我的本意,於是我又走快了
回頭發現所有人都不見時,我又走得更快了
到底是人們沒有跟上我的腳步,還是我走得太快了?

「酒和女人要一併留神。」

2011年3月7日 星期一


「有氣力呻吟著去死或是逃跑什麼的,還不如在這監牢好好和自己戰鬥。」

其實不知道今天該說些什麼,只是莫名的打開Blog,按下新文章
至少到目前為止,我還不清楚今天寫些什麼內容
或許慢慢寫就會有靈感了吧,當然也有可能改天再補上

開啟瀏覽器,Google、Google Reader、FdZone、Facebook、Blog
然後關掉,又重新開啟同樣的頁面
瀏覽網頁大概也只有這些而已,其實相當固定
BBS就更簡單了,大部分都是PTT,偶爾上KKCity
而在KKCity裡面,又可以看到更多的曠男怨女尋求色與欲的滿足
不管是肉體或是精神,都有

發現自己越來越趨近理性,已經不是這一兩天的事情
我開始試著去定義一些過於情緒化的詞句,或是不知道具體的名詞
像是:強、永遠、愛、滿足、寂寞、相信之類等詞
再甚之,各別的狹義以及廣義的定義為何

很多東西以前都談過,挑一個沒有談過的「寂寞」
寂寞是什麼,是孤單?還是一個人?
如果是孤單,那孤單是什麼?孤單是指一個人?
如果是指一個人,那又回到原點了

常常有人說寂寞的人並不快樂
所以把「寂寞」替換成「一個人」,就成了一個人的人都不會快樂
但這樣的證明方式,可以很立即的得到很多反例
一個人可以看電視看得很快樂、玩遊戲玩得很快樂
甚至可以雲遊四海,一個人過得自由自在的生活,為何不樂?

所以很明顯「寂寞」不是「一個人」,那「寂寞」是什麼
如果我說「寂寞」是心的飢渴,那有人一定會問:「什麼是心?」
如果我再說「心」是「感覺」,那完蛋了,完全沒有量化標準
沒有辦法量化的東西,基本上就已經不存在理性,也不屬於科學
因此證明「寂寞」是一種非理性的存在,可是卻證不出它到底是什麼,又該如何定義

很多非理性的存在,都無法用科學的方式去量化它
沒辦法量化,也就不存在所謂的「標準」,自然也沒有「對錯」
只有觀看的角度不同,而有著不同的「意見」而已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事情某些時候看起來是「對」,而過陣子看起來又是「錯」的緣故

有人選擇「愛情」,也有人選擇「麵包」
交往的男女中,同時選擇「愛情」而不顧「麵包」,這樣不會幸福
一個選擇「愛情」,另一個選擇「麵包」,也不會幸福
而兩個都選擇了「麵包」時,與其說不會幸福,不如說不需要在一起
這三種例子放在一起,發現「愛情」是完全不幸福的
而「麵包」則是處於一種相當微妙的情況

為什麼上面三個例子,只要擁有至少一個「愛情」的就不幸福
先說沒有「麵包」的好了,相信這個一定很容易明瞭:「貧賤夫妻百事哀」
至於一個「麵包」的呢,會因為觀念的不同所導致
而通通都是「麵包」的那種,既然只有麵包了,愛情就不是那麼重要了吧

而第二項的觀念不同,就在於「愛情」中是否存在「體諒」因素
沒有,那就是不幸福。有,只能說有可能會幸福
現在很多事情變化都很大,已經很少存在著所謂的「一定」了
除非是被歸類在理性的一方,否則通常不存在

「比起捨棄自我高潔地死去,還不如就這樣按自己的想法活下去,就算有點骯髒也沒關係。」

2011年3月5日 星期六


「這世上,真的存在著有勇無謀的將領嗎?」

最近把火鳳燎原一次消化完,我給它的評分其實頗高
這是我看過後,覺得相當值得繼續看下去的漫畫
它背後想要闡述的東西很多,尤其是戰場上
畢竟它是一部以三國為背景的漫畫

還記得以前提過,很多大人都喜歡跟小孩說:「等你長大就知道」
但是當現在長大後,反而覺得更不清楚了
小時候還存在某些東西可以明確的分辨出是與非
可是現在連基本的是非都分不太出來,我也不清楚為什麼
就連小時候覺得對的事情,拿到現在來看也無法給定答案

就像在火鳳裡面把呂布和張飛畫得智勇雙全一般
而在我們所讀過的歷史中,他們兩人卻是有勇無謀的笨蛋
可是回頭想想,有辦法留名在歷史,並且為一名將領,真的是有勇無謀嗎?
以前只有肯定的答案,現在卻沒辦法直接回答了
是因為懂得太多,才發現懂得太少嗎?
可是這樣講起來又覺得自相矛盾,不是嗎?

現在看很多事情的觀點都變了很多
以前看漫畫會挑熱血的看,現在反倒都是選擇一些發人省思的類型
所謂發人省思,也不是真的講一些大道理的
而是,真的在看完之後,會讓自己思考某些事情的對與錯
或是,根本就不存在對與錯

古代每個朝代的末代皇帝,真的不是無能就是荒淫嗎
這是火鳳裡面給的一個觀點,它為什麼提出這個觀點?
因為歷史只有將前朝寫成如此,才能使自己的討伐變成「正義之師」
換句話說,歷史是用來合理化強者「篡位」的過程而已
所以,改朝換代並沒有所謂正義,只是弱肉強食罷了

以前還不會對那麼多事情產生反面思考
或許現在開始,有那麼一點必要性了
試著看看,也許真的可以發現到一些不一樣的東西

我把極度理性的人分成兩類,一種是有弱點,另一種則沒有
可是一定也有人問,怎麼可能存在沒有弱點的人
沒有弱點的那種,僅出現在古代的軍師,只為自己的主公付出的那種
那種人,連自己的家人都可不顧,僅為自己的主公出計謀
身為軍師,在任何時刻都必須冷靜分析所有的局勢,這也是為什麼被歸類到極度理性的人

而另一類極度理性的人,他們的弱點是「害怕失去理性」
所以才會不斷地用理性包裝自己,讓自己看起來毫無弱點
現在這種人很多,大多是有「女強人」稱號的那類
而我只說了「大多」,故並不表示絕對
一旦卸下理性,就再也什麼都不是,想再武裝回去,很難

「利刃已退,純潔依舊。」

2011年3月1日 星期二


「黑暗之後,重見光明。」

2/27,我跑去台北吃飯
是和一群三、四年不見的朋友吃飯
大家都變很多,而有些人對我而言是初次見面
這次可沒有照片可貼,因為我忘了帶相機

我做了一個夢,夢中又是一個懷念的人
又是一個令我不願想起的夢,又是一個國小的舊友
怎麼,出現在夢中的都是國小時代的人啊
是因為再也見不到,所以才出現在夢中嗎
如果是,那麼「那件事」就再也不可能實現

夢中的那人,是我不曾忘卻過的名字
但容貌,卻怎樣也無法再次完整呈現在腦中
是「蓉」啊,就是那個「花容化成灰」的「蓉」啊
是一個我虧欠太多,也讓我怎麼也還不清的人

人,果然還是應該在小時候就學好
而別讓長大了回頭來後悔,就好比現在的我一樣
或許你正想著:「那麼小的時候,能幹出什麼後悔那麼多年的事情?」
別不相信呢,當你後悔了,就會發現這種事真的存在
至少它現在在我身上驗證了

雖然不至於虧欠到要用命來還
但那種心靈上的給自己的愧疚,可真是壓的人喘不過氣
以為什麼都放下了,不知何時發現又莫名的擔了起來
「道德」就是這樣的一個東西,以為丟了,回頭時發現它還在背上
至於虧欠些什麼,還是自己知道就好

每次提到蓉,腦袋總會相當自然的拿出另一個人出來比較
因為我忘記了,到底是看到蓉,才想起了蓓
還是想起了蓓,才在蓉的身上找尋蓓的影子,真的忘得一乾二淨
但是,看我這樣的描述,好像最初的肇因是「蓓」一樣

或許,正因為「蓓」不被允許吧,所以才會將這分情感轉移到「蓉」身上
什麼叫不允許,當然是法律和道德倫理了
所以我才討厭什麼法律、道德什麼的,甚至不希望他們存在過
可是,沒有律法的世界會變得相當混沌的,那也是不被允許的

我啊,是相當清楚「沒有人可以取代任何人」的
我為什麼卻還在某些人身上尋找另一個人的影子呢?這就是「明知故犯」啊
可是,我就是想做,雖然明知道那是錯誤的
人總是這樣,總是有著明知道是個錯,卻還要執意錯到底
或許這樣才會「死得瞑目」吧

有時候人必須一步一步去面對自己真實的情感
不需要大步,慢慢來即可
但是,不能停頓,頓足瞬間足以讓人迷失方向
這是經驗,因為我經常在頓足後開始失去自我
然後要花上好一段時間找回原來的路途,才有辦法繼續下去

在脆弱的時候,我總是默念著蓉的名字
而我不能念著另一個名字,絕對不行
要是唸了,這輩子就真的回不了頭了

現在,我終於知道我理想的女朋友到底長什麼樣子了
只是,我沒有辦法向我媽說出那個答案
而可以說的另一個答案,這輩子大概也很難再見面了
所以理想往往只是理想,只能無限趨近於,卻很難等於

「是的,保重。只是,保重是什麼?」

「那麼愛去哪裡了?」−太空孤航「哈奴斯」 去年十一月多,我看到一個介紹黑洞的影片 老實說,裡面絕大部分的內容都是我所知道,也理解的 只是有一個部分,又重新觸動了我,讓我重新思考一件事情 而那件事,是關於物質進入黑洞的過程 在視界事件之前,光與物質皆有逃脫的機會 一旦過了那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