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7日 星期二


「想要在考場發揮百分之百的實力,平常就要有百分之一百二十的努力。」

這句話,是當年劉力維老師在課堂上說過的
為什麼他會這樣說?因為人一緊張一定會失常
平常努力百分之百,失常後只剩下百分之八、九十
那麼當平常努力百分之一百二十,即使失常也還有百分之百

其實我的經歷不會比別人多,只是我多了很多自己的想法
我的想法大都沒有出口,就只是在那個名為腦袋的死胡同打轉著
只有一部分的東西可以透過文字描述
而另一部份,則是我無法用文字來形容的東西,但卻可以在我腦中浮現那個畫面

我發現自己總是在晚上的時候開始想事情,想的無法入眠
東西很多,也很雜,會一項牽連著另一項,不斷地牽連下去
想像力我沒有,但要說聯想力,或許我比一般人來的豐富許多
正因為有著豐富的聯想力,才讓我有著更多備而不用的想法
而那種想法,被一般人稱之為「悲觀的打算」

魔王子曾提到:「樂觀是無能為力的人給自己的安慰。」
所謂無能為力,指的是自己所付出的一切,依舊無法帶來任何的改變
既然無法帶來改變,不管用樂觀或是悲觀的態度面對都無所謂
差別在於,哪一個能稍微讓自己快樂些

如果說樂觀可以讓現在的自己快樂些,那麼悲觀就是讓未來的自己輕鬆些,怎麼說?

拿一個實力不好的人進場考試做個例子吧
樂觀期許自己考滿分,和悲觀看待自己只考及格來做比較
當自己只考了五十分,樂觀的人會有著與滿分差距五十分的痛苦
相對悲觀的人來看,他只需承受與及格分數差距十分的痛苦
那麼,在面對這樣的成績時,哪一種態度比較輕鬆?

當然,我的前提也說了,是一個實力不好的人
那這樣的意思是說,實力好的人就可以採用樂觀的態度面對一切嗎?
不對,因為這樣的說法並不符合數學上「若且唯若」的邏輯定理
應該說:「樂觀思考的人,都是實力好的人。」

但這樣的結論又和魔王子說的話產生矛盾
既然樂觀思考的人都是實力好的人,又豈會無能為力?
因此,這裡面一定有錯

錯就在於,實力不好的人未必要選擇悲觀的態度看事情
錯在不應該將人進行分類,並將某個分類套入某個公式中求得一定的結果
人有自己的想法,要痛苦、要輕鬆讓他自己決定
而不是我提出了一個經驗,你就一定要照我給的經驗去走

在這篇證明了一件事
就是,人不應該根據任何事物進行任何的區分
這樣的行為,只會導致一個又一個的矛盾,如此而已


2012年3月26日 星期一


寫了那麼多年的程式,我一直想用它創造某些東西
可是我卻找不到一個想法,一個能將我所學的東西完全發揮的想法
所以我常常坐在電腦前面,然後思考著我要做什麼
思考是一個層面的事,而身體又可以做另一件事
所以往往沒人知道我到底是在做事,還是在思考

經常會有人覺得我的回答的答案不是他們要的
但是一步步的往下問之後,就會回到我一開始所給的答案
因此有人說我腦筋轉得太快,快到讓人無法理解
我大概除了寫說明書之外,很少會把自己的腦袋放慢下來

還記得以前提過一個關於:「等你長大就會懂」的文章
為什麼任何事情都要等長大才會知道,難道當下無法得知嗎?
其實不是當下無法得知,而是當下有太多「規則」不明白
那麼,我以殺人做個舉例好了

殺人,是惡沒錯
那麼,警察殺槍擊要犯是惡嗎?不是,這件事是對的
再來,當警察是你,那個槍擊要犯是你父母呢?這件事是善還是惡呢?
大部分的人都會停在這個題目思考,結果不外乎兩種:大義滅親、放他們走

就前者來說,你違反了孝道
就後者而言,你違背了身為警察應盡的責任
很明顯這兩樣是衝突的,你做對一項,就一定會錯一項
沒人可以做到兩全其美

表面上看起來的對錯就是這樣
但是實際上你心中想的又是另一回事
我這麼假設:當你殺掉身為槍擊要犯的父母,你在意的是他們僅存的遺產,還是為民除害?
殺人只是一種過程,想法才是你真正決定你所作的是善,或是惡
最後,又回到了成佛入魔那篇的觀點了

可是今天的重點並不是「過程」和「目的」,而是「規則」
把殺人當作一種遊戲,在玩遊戲之前有一些規則限制

「在警察殺槍擊要犯」這條,我們只有一條規則:
首先至少要有兩個人,一個警察,一個槍擊要犯
而換成「當警察是你,那個槍擊要犯是你父母」這條,新增了另一條規則:
警察是你,槍擊要犯是你父母

原本警察和槍擊要犯都可以是別人,但在第二條規則下,限定了必須為你和你的父母
很明顯的,在只有極少數規則的情況下,人可以很明確的回答出答案
可是,當規則一條條串連在一起,關係就複雜了
也相對難理出一個頭緒,也因此很難明確的給予一個答案

就這個例子看來,還有另一個潛規則:就是事情是發生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別人
或許,當事情不是在自己身上的時候,答案可以產生的相當自然且明確

「未來,悄然散落。」

2012年3月19日 星期一


我這個人真的很奇怪,關於創造的想法完全想不出半個
但是對於破壞的想法,卻可以千奇百怪

自從裝了MOD,我看電影的機率就變高了
而這一個月看過得電影中,讓我覺得是經典的卻只有兩部
一部是「投名狀」,另一部是「讓子彈飛」
當然我也沒打算論述些什麼,與其聽我論述,不如親自去看看這些電影

其中,感觸最深的要算是投名狀了
關於投名狀這部戲,金城武以一個當事人,卻又是旁觀者的角度來講故事
而我,在這部片的片尾,自己加註了一段關於金城武對於兄弟三人的回憶
就在他喊出「刺龐者,姜午陽是也!」之後,畫面轉黑,以下開始:

從我們三人納投名狀以來
在我的印象中,我們兄弟三人個別哭出聲過一次

先是二哥
在蘇州那天,大哥噙著淚,坑殺了四千個太平天國的士兵,但他沒出聲
當二哥看到四千具屍體時,沒說一句話,就是哭
整座城只剩下二哥的哭聲

但我什麼也不能做,因為
大哥是對的

再來是大哥
那天,大哥為了嫂子要動二哥
大哥給我的最後期限是亥時
我提著刀,不顧嫂子的哭喊,殺了她
因為我記得:外人亂我兄弟者,視投名狀,必殺之

我急忙的回到府邸,用力了敲著門
跟大哥說我已經殺了嫂子,所以大哥不用再動二哥了
我記的很清楚
那天,雨下的很大,很大
但卻沒有門後的哭聲來的清晰

我在想
大哥到底是因為嫂子死了而哭,還是因為自己親手殺了二哥而哭

而現在,我殺了大哥,我以為我為二哥報了仇
但當大哥倒下時,我看見大哥背後的槍傷
那瞬間,我明白了一切,大哥也明白了一切
而大哥,要我殺了他

我抱著大哥的屍體,哭了
但是我不知道是報了二哥的仇而哭,還是殺了大哥而哭
又或者是,那些狗官利用我們,害死了大哥和二哥而哭

2012年3月9日 星期五



「能決定別人的生與死,那並沒什麼。」

我以前老是覺得,能夠決定別人的生死,那才叫厲害
不過最近想想,好像不是這樣
不知道有多少人曾經和我有過相同的想法
但至少現在,我已經不再認同那樣的想法

這近一個月來,大部分時間都待在家裡
偶爾跑台北面試工作,不過大部分都沒回音
即使打了電話過去詢問,也沒有什麼結果
所以後來我連問都懶,反正要錄取我他們自己就會通知我了
也不需要我打去詢問狀況怎樣

在家裡,除了睡覺,大概就是自學
學Java、看Kernel source code、看glibc實做
偶爾看看最近科技的新知,來滿足自己無窮的好奇心

昨天,我從台北面試完和碩回來
我以為是在台北工作,面試了才知道是在桃園龜山
想想,其實也沒差,最多就是在外面租個房子
回到家吃飽飯後,真的很累了
尤其這段時間經常台北台中兩地跑,不光精神,連荷包也沒了

當天晚上,我看到電視在撥投名狀
後來我就決定放棄睡覺,坐在電視前面看了兩個小時的電影
這是一個相當現實的電影,有多現實?
現實就是為了填飽肚子,肚子沒飽,就是搶

要說在這三人之中,我最像誰,我的答案是:「龐青雲」
因為我們總是為了現實而考量,做出必要的殘酷,放下不必要的仁慈
唯一不同的地方在於,再怎麼現實,我也不會殺了陪我一路走來的兄弟
但或許你又說:「當你身處那個時代,你未必還會做出跟現在一樣的決定。」

二虎的想法沒有錯,他想讓「當下的人」活下來
他想當英雄,他想要犧牲自己來拯救所有人
青雲也沒錯,他想讓「自己的人」活下來
當自己都吃不飽的時候,誰願意去顧及其他人
那麼,這裡面到底誰錯了?

「能主宰自己的生與死,才是強大。」

2012年3月4日 星期日


昨天晚上,躺下枕頭的那一刻
我突然明白了一件事,是「為什麼我不在寫小說」這件事
因為我話變少了,所以我不知道該拿什麼對白出來寫小說
於是我不再提筆寫作,雖然有時候還是想寫些什麼
但都只是碎片而已,已經不是一個完整的篇幅了

或許我應該偏向寫一些不用對白的文章,我想那是散文類
可是散文卻是我最不會寫得內容,因為他沒有劇情
散文對我來說,大概就是表現一種虛無飄渺的感覺吧
我沒有那種想像力,寫不出那種東西

那或許你會叫我寫詩
寫詩就難了,要在短短幾行內表達出強烈的意境不是那麼簡單的事
可又面臨一個問題:「自己寫的東西,又不是為流傳千古,也不用那麼認真啊。」
對,但我自己卻不允許自己留下言之無物的文字
因此,我什麼文章都寫不成了

於是我選擇了寫日記,自由、不受拘束

常常,聽到有人說:「不要和別人比,要和自己比。」
或是:「超越自己,你才有辦法超越別人。」之類的話
可是我腦中浮現一個問題:「當兩個都不輸給自己的人在比勝負時,誰贏?」
所以,不是人家怎麼說我們就怎麼聽

因此我重新思考了一下,整理出一個一定能贏的公式
有一充分條件和一必要條件
充分條件是:「你不會輸給自己。」
必要條件是:「敵人輸給他自己。」
所以沒達到充分條件,未必會輸,但沒達到必要條件,一定贏不了
這樣的說法,或許才算是一個比較正確的答案

「那麼愛去哪裡了?」−太空孤航「哈奴斯」 去年十一月多,我看到一個介紹黑洞的影片 老實說,裡面絕大部分的內容都是我所知道,也理解的 只是有一個部分,又重新觸動了我,讓我重新思考一件事情 而那件事,是關於物質進入黑洞的過程 在視界事件之前,光與物質皆有逃脫的機會 一旦過了那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