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7日 星期二




「把自身的幸福和多數人的幸福放在天枰的兩端,它會往哪傾斜?」-「純潔的瑪麗亞」

這句話,源自於「純潔的瑪麗亞」這部漫畫,也是整個貫徹整個故事的問題
漫畫裡,米迦勒把這個問題丟給了魔女瑪麗亞
其實一開始,我根本不覺得這是個問題,因為我很直覺的選擇了後者
看到後面,卻開始覺得好像不是這樣
裡面提了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你知道自己要什麼嗎?」

就像瑪麗亞一樣,我只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在做事情,卻從來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我在想,自己要什麼,真的重要嗎?
他在故事中,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在阻止戰爭
反觀耶和華的無為,儼然成為一種強烈的對比
可是這又回到一個問題:「難道神真的不愛世人嗎?」
如果神愛世人,那又為什麼讓人們受苦於戰亂中?

在故事的最後,瑪麗亞得到他該有的幸福,也明白自己要什麼,於是天枰傾向前者
可是那終究是故事,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得到幸福,和明白自己所要的
就算都有了,天枰就一定傾向前者嗎?也許吧
正因為都有了,所以捨不得放不下,於是把自身的幸福看得比什麼都重要
但也可能因為都有了,才更會去成全多數人的幸福

總之,關於這個天枰的傾斜,我沒有定論

2015年1月21日 星期三




有一種東西,因孤單而強大,因寂寞而茁壯
你覺得,那是什麼?

在Twitter上看到那麼一段話,它說:

「人生有四種境界:
把自己當自己,是自在;把自己當別人,是無我;
把別人當自己,是博愛;把別人當別人,是智慧。」

我檢視了一下自己,我做到了自己當自己,也做到了把別人當自己
換句話說,我做到了「自在」與「博愛」
仔細的看了會,好像我只能把一切當自己來看,無法把一切當別人來看
可我有個疑問,為什麼我做不到把自己當別人?
我經常在問自己一個問題:我到底是什麼?又到底是誰?
甚至有時候會問: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
關於前者,我在想,我連自己是都不知道,卻跟無我扯不上邊,為什麼?

至於後者,有人說,那是因為過得太富足
世上有太多人正為著下一餐的著落而苦惱,根本沒時間思考這個問題
關於這說法,我能理解,的確也只有相對富足的人才會閒到想這種問題
我雖稱不上富足,不過至少衣食無缺了

近來,發現自己寫日記的次數越來越少了
有時候覺得自己應該動筆寫的,可往往寫沒幾個字就停了
喔不,現在要說動手打字,而不是動筆
我覺得,文字有時候就只有那些長度,我不喜歡刻意擠到某種程度的篇幅
簡潔,但能確切表達想要闡述的,那就夠了

「因孤單而強大,因寂寞而茁壯,那是背影啊。」— Septem Hill

2015年1月16日 星期五




「捨得捨得,有捨有得。」— Septem Hill

關於無所謂,到底指的是什麼意思?
這件事,不知道以前有沒有提過
稍微想了一下,好像有提過,不過就當複習吧

無所謂,其實不是字面上的意思
又或是說,這句話背後有另一個涵義在裡面
無所謂其實不是真的無所謂,背後藏的是無能為力
至於到底有多無能為力,每個人感受不同,我無法下定論

於是,無所謂變成了一種「捨」。那「得」呢?「得」哪去了?
雖然,我們並不能期望有捨必有得,可總會不經意的去問這件事
明白了捨得,於是期待著捨去的同時會有得到
可是當你枯等了許久,卻發現自己什麼都得不到的時候,只會換得一身空虛
也許,空虛就是你能得到的東西。不過也許終歸也許

捨得,是一種什麼樣的遊戲呢?是正和、零和,還是負和呢?
理論上,應該是零和,可是當你越期望,越是什麼都得不到時,就會覺得它像負和
所以,對於付出這件事,就不要太期望會有收穫,因為有可能什麼都沒有
重複的期許落空,絕望就這麼誕生了
因此,我逐漸習慣不對任何事物保有期望

在羅大佑的「戀曲1980」裡提到一句:「愛情這東西我明白,但永遠是什麼?」
是啊,永遠到底是什麼?這一直是我不懂的東西
現在我雖然不懂,但我至少可以描述它,比起以前連描述都做不到好多了
那,我要怎麼描述它?
我說:「永遠就像地平線,你看得到,但一輩子走不到的地方。」

「所謂捨得,不過捨得。」— Septem Hill

「那麼愛去哪裡了?」−太空孤航「哈奴斯」 去年十一月多,我看到一個介紹黑洞的影片 老實說,裡面絕大部分的內容都是我所知道,也理解的 只是有一個部分,又重新觸動了我,讓我重新思考一件事情 而那件事,是關於物質進入黑洞的過程 在視界事件之前,光與物質皆有逃脫的機會 一旦過了那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