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3日 星期六




孟子主張人性本善,荀子主張人性本惡
到底人性是本善,還是本惡?這個問題到現在一直沒有解答
可是,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是否應該先定義什麼是「人性」
就像如果我們沒有定義加法符號的意義,沒有人會知道一加一等於多少
什麼答案都可以是對的,只因為它沒有被定義

所以,什麼是人性?
人性是你所想的、所做的一切,那就是人性
為什麼這樣說?因為你是人啊
你所想的或你所做的,都是出自於你自身,而你自身是「人」,自成人性
這樣的解釋,並沒有回答到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
可是這就是人性,與其說是人性,不如說是天性

電影「武俠」裡有句話:「萬物是由千絲萬縷的因緣所組成,一切事物皆無自性。」

這句話,連「天性」都否決掉了,這表示什麼?
說明世上的一切都按照既定的規則在運作
任何人的任何動作、思考、情感都並非不可預測,而是有跡可循
順藤摸瓜,不僅是下一步、下下一步,甚至更遠的未來都可以看見

世界就像一台大型電腦,生命在這台電腦上運行
每個生命都是不同的程式,只要能理解每隻程式的邏輯和演算法
便可知道最後會演算出什麼結果
而我們之所以到現在都無法計算出來,在於每個人都是獨特的,也沒人願意分享
即便試著去分析,也只能略知一二,而無法窺得全貌

我們經常希望別人能夠理解我們,可是卻又不希望被完全理解
完全理解就像被看透般,讓自己完全透明,呈現一種隨時被掌握的狀況
也許這也是當初造物者的設計吧,他明白如何預見未來,於是做了這樣的設計
因此人們只能活在當下,為當下而努力,而無法真正的看見所謂的「未來」




「矛與盾」,是一種相對的存在對吧?就像「紅花與綠葉」
有人說不對,這兩者完全不同,前者是相對,後者是襯托

是嗎?那我換個說法好了

「矛與盾」,是一種襯托的存在對吧?就像「紅花與綠葉」
又有人說不對了,他說我聽不懂嗎?前者是相對,後者是襯托

是我聽不懂嗎?在我眼中這兩個是一樣的

戰場上,最為人知的一定是武器,就是「矛」
提到武器,隨便都可以講個數十來個左右
可身為護甲的「盾」呢?似乎沒有人可以數超過一隻手的
前提當然是一隻手只有五隻手指頭的情況下

為什麼「矛盾」不能作為襯托的代名詞,而只能作為「相對」的代名詞?
想想看,沒有盾,徒有矛在戰場上能活多久?
單就這個觀點來說,盾就是矛最有價值的襯托物,就像紅花需要綠葉陪襯一樣
沒有盾,持矛的人死得快,便無法襯托出矛的強悍
沒有綠葉,又怎會襯托出紅花的鮮豔

就像打籃球、踢足球一樣,只知道前鋒或箭頭的名字
但卻往往不知道後衛叫什麼,就知道一定有個後衛在那邊
至於叫什麼,沒人記得,反正他不是整場球賽的主角
也像演戲一樣,總是會有幾個主要演員,大家也都記得叫什麼
當然也有幾個配角在那邊,只是你往往記不得叫什麼

就像這世上有三種人,一種希望人們記得他,另一種則希望人們忘記他
而最後一種,是有著「希望人們記著,卻又不希望被記著」的矛盾心理
也許你會問:「真的有第三種人嗎?」
這我沒辦法回答你,有時候說再多,都不及自己去體驗一回
我說的答案是我體悟到的,至於你的答案,也得自己去找

「那麼愛去哪裡了?」−太空孤航「哈奴斯」 去年十一月多,我看到一個介紹黑洞的影片 老實說,裡面絕大部分的內容都是我所知道,也理解的 只是有一個部分,又重新觸動了我,讓我重新思考一件事情 而那件事,是關於物質進入黑洞的過程 在視界事件之前,光與物質皆有逃脫的機會 一旦過了那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