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9日 星期二
當有人向你提問的時候,通常背後有四種可能
一是要你附和,二是找你討論,三是詢問意見,最後是真的不懂想請教
最後一種不討論,因為沒什麼好討論,我想談的是前面三種狀況
先講,什麼叫討論
討論是你提出你的意見,我提出我的意見
然後我們整合彼此的意見,做出最後的結論,這叫討論
再來,講述詢問
詢問是向你提問,想聽你的想法,就只是想法
對方不會提出他的,他會把你的想法納入自己的,然後提出最終方案,這叫詢問
最後,什麼叫附和
就是當他問你,而你提出想法
而他在還沒說出自己的想法前,就針對你的想法進行批判
因此,他要的的不是你的想法,而是要逼迫你接受他的想法,這叫附和
當我懶得跟一個人說話時,通常都是遇到想要我附和他的人,我連說話都懶,轉頭就走
表面上用著討論的名義,實質上就是要你附和
如果是這樣,一開始就講你要怎麼做就好,也不用問我們的意見
這樣的作法,只是想單純表現他「沒有專制」的假象而已,至少他做了「問」這件事
「為何我見佛非佛,佛說只因我非我。」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看到Facebook上,提醒我幾年前的貼文,裡面包含了一張明信片 我打開位於左手邊最上層的抽屜,裡面有三張明信片,三張都是同一人寄來 其中一張,就是Facebook提醒我的 我把三張明信片都拿出來,在手上端詳了一陣子 他們分別來自2016的日本,2017的冰島,以及2018的...

-
脫掉漂亮卻磨腳的高跟鞋 鎖門關燈背對喧嘩的世界 素淨一張臉收斂了眉眼 錦衣夜行過春天 未完成的戀情停在回車鍵 還掛心的人像風箏斷了線 說過的再見 也就再也沒有見 笑裡融的甜 淚裡裹的鹹 不是緣就是劫 男人追新鮮 女人求安...
-
看到Facebook上,提醒我幾年前的貼文,裡面包含了一張明信片 我打開位於左手邊最上層的抽屜,裡面有三張明信片,三張都是同一人寄來 其中一張,就是Facebook提醒我的 我把三張明信片都拿出來,在手上端詳了一陣子 他們分別來自2016的日本,2017的冰島,以及2018的...
-
「Love cannot dwell with suspicion.」 那天回二中的時候,我騎摩托車去 我在騎車的時候沒什麼感覺,當我發現的時候已經騎超過時速六十了 那時候心裡只有一種想法:「好慢,再快一點」 就這樣一直催油門,直到我發現時速超過法定標準為止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